“互联网+农业农村”的政策设计,要强调认知纠偏、注重因势利导,着眼于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着力于“互联网+”的难点问题,在数据治理、技术应用、设施建设、产业转型、要素保障等基础性、关键性、先导性环节精准发力。
1.加快“互联网 +”推动农村发展的数据集聚
“互联网+”推动农村发展要求充分发挥数据资源潜力,以数据资源流动与高效利用带动农村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服务链、产业链的培育壮大。
一是推动农业农村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在纵向上,建立部、省、市、县、乡、村各级业务平台之间的信息通道,实现全国涉农信息资源的统筹管理和综合利用; 在横向上,建立涉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依托信息标准化体系,打通数据同享通道,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推动出台农业农村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法规。
二是深化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加快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大数据统一平台。探索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的机制和模式,加快数据整合共享和有序开放,深化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应用,逐步实现农业农村历史资料的数据化,数据采集的自动化、数据使用的智能化、数据共享的便捷化,为政府部门管理决策和各类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完善的数据服务。
三是发展农业云。鼓励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区域性、行业性专有云,部署实时应用为主的涉农中小型数据中心,丰富各类涉农云服务,完善云服务模式机制。
2.加快“互联网 +”推动农村发展的技术突破
“互联网+农业农村”本质上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深入渗透与广泛应用。中国在“互联网+”现代农业实现路径方面必须走成本低、实用性强、本土化的发展道路,必须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实际需求,推动农民用得起、用得会的实用性、便捷性技术与产品。
一是加快研发适用技术。积极推动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部署落实“智慧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的重大工程,鼓励产学研开展农业信息化科技合作,创制并熟化一批成本低廉、性能可靠、使用便捷的智慧农业技术;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类型,研制适合农村不同地理环境的高通量和低资费通讯、支持闭环控制应用的“傻瓜化”终端产品和技术。面向设施蔬菜、高端花卉、规模化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等生产经营全产业链,加快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数字化制造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服务领域的集成、应用和示范力度。
二是展开典型示范带动。围绕水稻、玉米、棉花、奶牛、水产、蔬菜、花卉等领域,选取农产品主产区、垦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展集成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精准农业、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无人农场、食品追溯体系等智慧农业技术应用试点示范,探索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机制、路径和商业模式,提高农业信息化的理论和水平,培育一批可看可听可推广的示范典型,以点带面加速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引领农业信息化产业。
3.推进“互联网 +”的农村现代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现有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为“互联网+”在农村落地打通“最后一公里”,改善城乡工农网络连通条件。
一是巩固提升乡村宽带工程建设成果,持续推进提速降费和电信普遍服务,扩大4G网、光纤网在农村的有效覆盖,进一步把网络服务延伸到户,大幅提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要抓住应用端,把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田间、圈舍、鱼塘、车间,大力发展农业物联网,探索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5G 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为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结合农产品生产及流通布局,做好物流冷链主干网建设规划,加快布局区域重要节点大型冷库仓储。鼓励县域政府结合当地市场和电商发展特点,做好县乡村三级物流仓储建设,科学布局本地物流配送基础设施。深化乡村邮政和快递网点普及,鼓励邮政、供销社通过整体出租、入股等合作形式,深入开展与平台电商及现代物流企业的合作,激活并用好现有仓储、配送渠道资源,加快建成一批智慧物流配送中心。
4.支持“互联网 +”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链
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创新流通方式,打造新业态,培育新经济,重构农业农村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建立农产品、农村手工制品上行和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下行双向流通格局,扩大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应用范围。大力推进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特色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开展农业生产资料精准服务。创新休闲农业网上营销和交易模式,推动休闲农业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是大力培育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发挥农业部门的牵线搭桥作用,组织开展电商产销对接活动,推动农产品上网销售。鼓励综合型电商企业拓展农业农村业务,扶持垂直型电商、县域电商等多种形式电商的发展壮大,支持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商出口交易,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大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化交易和结算,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等。
三是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围绕特色产业和重点品种,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数字化,建立完善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强化电商企业与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对接,加强农村网络、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培育农村电商产品品牌。建设绿色供应链,推广绿色物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农村实体店,促进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
5.培育“互联网+”的农村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互联网+”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又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一是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加快建设数字农田,利用遥感、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农情监测系统,完善农业生产智能监测体系; 发展智慧畜牧和智慧水产,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畜禽水产养殖中的集成应用; 围绕县域主导特色产业,开展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关键环节加快数字化改造,打通数据链、重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数据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培育壮大农业信息化产业。构建以涉农 IT 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纽带,面向广大农民的农业信息化产业联盟,推动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经营有效对接。积极探索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新机制、新模式,引导大型传感器制造商、物联网服务运营商、信息服务商等进入农业农村信息化领域,培育和壮大农业信息化产业。强化全国农业农村信 息化示基地和农业信息经济示范区建设。
三是推动农村互联网创业创新。加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在线乡村旅游平台。打造农村创业创新众创空间、产业园区,提供一站式服务和多种形式支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与农业生产经营有效对接。培育一批农业农村信息化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链条健全、专业协作机制完善的创新应用企业集群。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促进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新产业发展,规范有序发展乡村共享经济。
6.强化“互联网 +”的农村信息人才队伍建设
农业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大量生产经营人才、管理决策人才和推广服务人才; 另一方面要求农民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思维理念、科学知识和应用技能。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数量的多寡、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一是依托国家电子商务人才继续教育基地,利用远程教育系统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务培训。依托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阳光工程、青年农场主培训等加快培养掌握农业技能、商务知识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农民,重点开展针对种养殖户、经纪人、物流服务企业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培训,加强培养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运营人才。支持高校、企业、协会相结合,依托实训基地等,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实施“互联网+小农户”计划,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
二是与电商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等共同推进建立农村电商大学等公益性培训机构,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使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网上经营策略和技巧培训; 从有经验和行业资源的成功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电商辅导员、天使投资人、返乡创业带头人当中选拔一批创业导师,支持返乡创业培训实习基地建设,动员电子商务企业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见习、实习和实训服务; 引导具有实践经验的电子商务从业者返乡创业。
三是设立农业农村信息化青年领军人才培养专项基金。支持发挥乡村能人在农业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中的传帮带作用。强化返乡农民工的电商创业培训,发挥好驻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作用。加快研究制定农业农村信息化人才培训计划,结合部门包村帮扶、对口支援、志愿者服务等,开展面向农民的信息化培训。探索设置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和农业综合信息员岗位,强化乡村两级信息员培养。加强对乡村干部、种养加大户、农产品经纪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等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